办公设备维修网
资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世界在未来会统一吗

世界在未来会统一吗

2024-05-19 00:04:13| 来源: 网络整理

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而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路和经贸,同时也是为推动我国与沿线各国文化上的交流和政治上的互信,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与世界一体化的融合。今天的中国不是1840年之前的中国。那些认为外国对我们的需要大于我们对外国的需要实在是不值一笑的荒唐浅薄之言。中国制造在为全世界提供各种产品的同时不也为我国赚回了大笔外汇吗?难道我们可以回到闭关锁国的年代吗?只要看看我们今天的外贸依存度数据显然就不难得出结论。正因为我们打开了国门才使我国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各领域发挥国际性影响力。试问如果我们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那么国际上还会这么关注我们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国外的技术产业使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试问我国的发展能离开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吗?能离开石油、铁矿、铜矿等战略资源的进口吗?如果我们的运动员不参与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性赛事,那么还能为国家争得巨大的荣誉吗?毫无疑问世界离不开中国,而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国际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已使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星球正在逐渐被浓缩为一个“地球村”,任何闭关自守的企图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都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在这个全球化的年代人类面临着很多全球性问题:经济危机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事,因为危机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恐怖主义不是某个国家的事,因为这是对全人类安全的威胁;环境保护不是某个国家的事,因为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如果说金融危机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全球性经济问题,恐怖主义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非传统性国际安全问题,那么疾病同样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疾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因为疾病不会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网开一面,病毒过境从来也不需要护照。中国人民是在一场与疾病的战斗中拉开2020年的序幕的,在这场战斗中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一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和援助物资被调往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我国抗击疫情的行动当然是在保护我们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此同时这也是我国作为国际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代表全人类与疾病抗争,因为疾病的扩散是没国界之分的。当我们在与疾病战斗时我们同样得到了来自国际上的援助:1月25日装载有日本民间捐助的100万只防疫口罩的3U8086“东京-成都”川航航班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随后这批物资通过汽运紧急驰援武汉。1月27日受日本政府派遣前往武汉撤侨的专机向中国捐赠了一批医疗物资,以帮助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同一天作为武汉友好城市的日本大分市向武汉市捐赠了3万枚口罩。

在疾病面前全人类必须团结起来,因为病毒不认国籍,也不需要护照。如果在疾病面前还要先区分国籍,那么外国游客势必成为国内新的疾病扩散源,所以保护他人也就是保护自己。在疾病以及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应该形成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因为灾难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敌人。我们中国的医疗队不也曾援助过非洲人民抗击埃博拉的战斗嘛。为什么我国要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因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类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共同课题。经济问题、恐怖主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都是现阶段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威胁。当然也有些人甚至在想象行星撞击、外星人入侵等威胁,不能否认这样的威胁在我们目前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但在人类未来的宏观历史进程中是否会遭遇这样的威胁是目前所无法断言的。事实上电影《流浪地球》不就是进行这样的设想吗?我们不确定在未来人类是否会遭遇行星撞击、外星人入侵这种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威胁,今天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当人类面临这种威胁时究竟会如何行动,但我们的确可以进行这种设想。当人类面临共同的威胁时就需要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呢?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就是要维护同一个人类的安全和福祉。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信息资讯传播带来的文明交流互动以及在大灾大难面前全人类共度时艰的需要使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正在日益加强。

在一个地球已被形容为是”地球村“的年代不同的文明之间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接触与交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碰撞,但将不同文明完全视为截然对立的所谓”文明冲突论“是不足取的。在物理学上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哲学上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概念叫做物质不灭——物质是不能被消灭的,它只能转化为其他形态。事实上整个宇宙以及地球、人类的进化历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同样遵循这一定律:历史上发生的任何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一点一滴汇聚才创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在历史的发展传承过程之中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却彼此互相影响着,从而造就了滚滚向前递进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的演变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中国古人一般将其称之为天命或天道,用现代唯物主义的观念来说这是历史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历史犹如一条无法截断的河流一般不停地奔流向前,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从未中断过——当然文明之间的交流有时并不一定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的,有时也会通过的激烈的战争模式进行。

事实上当今世界文明的演进历程已清晰无比地向我们证明:在未来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从而最终实现古人所谓的天下大同理念。我们可以清晰无比地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一直人类历史演进的主流——两千多年前一个名叫张骞的中国人用他的双脚走出来一条联系东西方的交通干道,遥远的异域文明通过这条交通干道与中华文明展开了日益频繁的交流,以致于西域成为了全世界唯一的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伊斯兰文明交汇之地,我们谁也不能否认不同民族在这里留下的佛教壁画、伊斯兰遗迹以及吐火罗文等远古文字如今也已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当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后文明之间的交流频率大大提升——香港人早已习惯了粤语、普通话和英语混搭的语言习惯;韩国人信起了西方舶来的基督教;汉传佛教信徒并不觉得这种糅合了中国本土文化与古印度佛教的宗教体系有什么不妥;美国在华人聚居的旧金山把春节定为法定假日;日本人用着根据中国汉字偏旁结构演化而来的文字;印度人仍将英语作为自己的官方语言;越南人下着中国发明的象棋......请问他们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独立性吗?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最难被消灭的力量就是民族文化的力量,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明传承历史,任何试图切割历史的行为最终都只能被证明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所以在一个全球化的年代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闭关自守而拒绝一切外来文明,但同时也不可能有哪个民族完全放弃自我而被外来文明彻底同化。

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正在日渐加深,与此同时我们所身处的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政治上全世界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90多个是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此外还有数万个大小不等的非政府组织同样广泛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经济上欧盟、北美自贸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非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广泛存在,在未来相当漫长的时间内全球化与区域化将是两个同时并行不悖的进程。目前全世界有5651种语言以及1400多种不被视为独立语言的方言。全世界一共有一万多种宗教,而即使是在同一宗教内部也存在不同教派。世界各国的文明体系是呈多元化的:当代西方文明尽管上溯至古希腊文明,可在此之前古希腊文明同样充分吸收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的部分因素,而古罗马文明在将古希腊文明发扬光大的同时又加上了自己的创新。事实上所谓的”西方文明“一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因为这个词忽视了西方各国之间的文明差异——尽管西方各国的文明体系都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结合,可天主教国家、新教国家、东正教国家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

尽管有一部分西方人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上强调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所谓”普世价值“,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包括一部分西方人在内也强调普世价值应该包含对不同文明体系的尊重——即使是在奉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西方国家同样存在信奉社会主义的政党,而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内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与当代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理念存在差异,在资本主义内部欧洲不同于美国,在欧洲德国不同于法国......在中东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存在差异,在阿拉伯国家内部逊尼派和什叶派存在差异......更何况如果我们放眼世界就会发现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国与印度的巨大差异、中国与日本的巨大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多元化世界。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化和多元化仍将是这个世界同时存在的两种发展趋势。尽管我们强调要构建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但不可否认我们不可能脱离时代的局限性。只要我们还没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那么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私属性是不会消失的。我这里所谓的“自私”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因为自私恰恰正是人的本性,甚至包括我们很多高尚的情操中也包含有自私属性:所谓爱国主义爱的是自己的祖国,所谓孝顺父母孝的是自己的父母。我们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而我们会不会把别人家的老人、孩子当成和自己家的一样呢?热恋中的人会不会把自己的恋人放在和普罗大众一样的位置呢?难道在爱情中不该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唯一吗?

我们个人尚且如此,那么如果要让全世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体系在一夜之间放弃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特色去实现天下大同的目标看起来似乎很伟大,然而却是根本不现实的。至少在我们目前这个时代国家依然存在,世界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在这个时代我们致力于世界一体化,但这种一体化并不要求各国放弃自身的独特个性。中国古人曾提出过求同存异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成为了新中国处理外交问题的标准。在未来相当漫长的时间内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仍将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我们的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愿意倾听接受不同意见。我们尊重世界各国的差异性,因为正是这些差异性才使我们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希望在各种差异性中找出全人类普遍认可的最大公约数,以此为基础去构建一种能使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体系框架。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为未来人类世界的统一所做出的最大贡献。我们所追求的世界统一不是大国、强国、富国凭借实力压制小国、弱国、穷国,不是以武力迫使世界屈服,而是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为争取全人类利益最大化而奋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转载请注明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6040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