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电视剧60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我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是 致敬中国电视剧60年

致敬中国电视剧60年

2024-06-03 05: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吹面不寒杨柳风,3月25日-28日,2018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春季)在京举行。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恰逢中国电视剧春华秋实六十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国家经济腾飞、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同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科技教育飞速进步,人民生活全面奔小康。这四十年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不同时代创作的电视剧忠实记录着中国社会变化的点点滴滴,生动展现着社会的飞速变迁。

时光回溯:中国电视剧的“第一次”,镜头传递时代声响

回望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优秀作品多如浩瀚星河,而不同历史节点的诸多“第一次”也让人记忆犹新。1958随着“华夏第一屏”天津无线电子厂黑白电视机的面世,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正式开启中国电视剧蓬勃发展六十载征程。1981年播出的《敌营十八年》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丰富了我国电视剧品种;1983年《大侠霍元甲》作为大陆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引发了大陆武侠热潮;1987年《红楼梦》制造了中国电视剧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典;1990年播出的《渴望》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1991年播出的《编辑部的故事》开创中国电视系列喜剧先河,填补了新中国电视剧品种的空白;1998年《将爱情进行到底》则中国大陆第一部青春偶像剧……这些多元化体裁与题材的作品,一步步推动着中国电视剧开拓出主旋律和娱乐性多样化的创作格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小的屏幕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带着浓烈的时代印记承载着无数观众对于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当年一部《大侠霍元甲》火遍大江南北,堪称万人空巷,霍元甲、陈真的名字随着激昂壮阔的旋律迅速成为一代人的偶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进步,彩色电视机逐渐走入家家户户,而在这一时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诸多电视剧佳作陆续涌现。87版《红楼梦》以其精美的服装与场景与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举成就经典,而一曲《枉凝眉》更是流传至今,让人过耳不忘。1990年播出的《渴望》更是火遍大江南北,该剧主演张凯丽、李雪健更是凭借此剧一跃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青年演员,该剧在当时引起的话题度与讨论度让同时期其它电视剧难以望其项背。随着时代的变化,电视剧创作源源不断的呈现出题材新颖、观众喜爱的作品。例如1998年《还珠格格》横空出世,其简单明朗的叙事节奏、个性张扬的人物形象、皆大欢喜的剧情走向都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使其一经播出瞬间风靡大江南北。

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荣历程。本次春交会特别设置时光回廊,带领来宾们一同感受电视剧发展长河中璀璨耀眼的优秀作品,铭记一部部饱含几代电视工作者深沉的思考与博大的情怀的心血之作。此外,本届春交会还特别设立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展,将30部改革开放相关题材作品集中展示,如有弘扬塞罕坝精神的青春励志剧《最美的青春》,全景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发展故事的《你迟到的许多年》《大江大河》《我们的四十年》等等。

见微知著:电视剧里的“衣食住行用”,镜头记录生活进步

中国电视剧发展六十载,在记录社会变迁的同时,也是人民生活最忠实的记录者,于衣食住行等细枝末节之处,展现着人民在物质生活层面的改变。

“人靠衣装马靠鞍”,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衣着还是“黑白灰”的海洋,《情满四合院》中傻柱给秦淮茹买的外套,《我爱我家》中傅明灰色的中山装,都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质朴的美德。进入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赋予了衣着新的剪裁,《平凡岁月》中李大雅“高跟鞋+布拉吉”的搭配成了新风尚,相继出现的蛤蟆镜、喇叭裤成为新的潮流。九十年代后,时代为衣装染上了新的色彩,《我爱我家》中的长风衣、《英雄无悔》中的无袖连衣裙,为荧屏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如今,彰显个性成为穿着的标准,《大丈夫》中关晓彤随性的混搭风便是现代时尚的展现。从千篇一律到个性张扬,从质朴简单的“黑白蓝灰”到自由穿搭,时代改变了衣着,衣着为时代添色,电视剧成为人民审美进步的见证者。

“民以食为天”,透过电视剧中的食物特写,看小小餐桌上的饮食变迁,映照出的是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在物质匮乏的50年代,窝窝头、萝卜、大白菜是普罗大众最珍视的食粮。《老农民》中,一位绰号“吃不饱”的农民曾一口气连啃六个窝窝头。时间向后推进十年,《情满四合院》中何雨柱所在的国营工厂的“大锅饭”,承载着集体的回忆和同吃同住的美好情感。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日子从温饱快速奔小康,物质开始极大丰富,《生逢灿烂的日子》郭小洋与叶琪“红酒配刀叉”的西餐,成为年轻人追随的饮食潮流。步入现代,追求健康的现代生活理念回归,《盲约》里夏天的饮食讲究“轻食主义”,反映出现代人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

“一狠心买辆自行车,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1956年,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启儒演绎的一出《夜行记》,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经典。无论是《编辑部的故事》中侯耀华骑着车穿梭在北京城根儿,还是《甜蜜蜜》中邓超在郊区农场修着“二八大杠”谈笑风生,“自行车”作为人们的普遍代步工具成为早期电视剧中必不可少的时代元素。随着改革开放步履推进,八十年代中央正式确立中国的轿车生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轿车成为新时代婚嫁迎娶的条件之一。千禧年前后,覆盖全国的铁路网全面建成通车,《士兵突击》中王宝强偏远的家乡“读书铺”都有了独立成站;而高铁的兴建,更是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欢乐颂》中几位身处上海打拼的主人公回到苏州老家只需不到半个小时。现如今,“共享”经济概念已深入生活,《亲爱的她们》中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恋爱先生》中靳东习惯性地叫来专车出行,都为城市交通增添了独特的风景。电视剧成为科技进步的见证者。

时代在变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在于吃穿住行的变化,还在于家居用品的升级。《红楼梦》中豪华气派的贾府内随处可见的龙凤雕纹的红木家具,展现了明末大户人家生活的讲究;到《剃刀边缘》里的20世纪30年代,热炕头、素纱幔的出现已逐渐有了近代都市生活的缩影。80年代,录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开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平凡岁月》里全家收看电视的场景充满着中国式怀旧风。之后,“大头机”电脑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春风十里不如你》里新一代的年轻人开始通过电脑发邮件、聊QQ,网上冲浪成了90年代新中国飞速发展的标志。后来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取代了笨重的台式机,能够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开始成为时尚。而现在,智能化的家电进一步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欢乐颂》里的平板电脑,《恋爱先生》里的大屏电视和扫地机器人都见证着新科技新家电的诞生和普及,反映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除了“衣食住行”,通讯的变革也让生活变得更智能、便捷。从书信、电报、电话到智能手机,电视剧忠实地记录了通讯方式发展的里程。在《渴望》《生逢灿烂的日子》等剧中,都有以书信传递情感的段落。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话逐渐普及的普及,《父母爱情》中安杰与江德福电话联络尚需接线员转接;而在《过把瘾》中,方言联系贾玲已可直接电话沟通。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传呼机,《我爱我家》贾志新腰里别上寻呼机,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身份的象征。之后兴起的“大哥大”,成为少数人拥有的稀罕物件,《你是我兄弟》中马学军发迹后,便以“大哥大”傍身代表成功和地位。很快,便携式手机的普及让这些通讯方式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智能机时代,多屏生活成为常态:《美好生活》隔着电话屏幕直接相亲,《外科风云》里急大夫陈绍聪通过手机进行远程医疗,手机成了生活必备,成了最便捷的联络者。

“没钱有票能活,有钱没票却不好活”,《我爱我家》中每家每户仍凭借粮票购买粮食,改革开放后,粮票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家庭支付方式完成质的变化。《情满四合院》中何冰饰演的“傻柱”用攒的现金买了新皮鞋和化妆品来讨好对象,现金成为主要支付手段,没有现金就缺少安全感。自九十年代开始,电子商务逐渐取代上街购物,传统的银行支付变成在线支付,《欢乐颂》中杨紫饰演邱莹莹经营网店,所需物品均可直接从网上订购并完成支付。《亲爱的她们》中随处可见的扫描二维码租借共享单车,动动手就可以完成消费的背后,是技术的革新与新经济的飞跃。

厉害了我的国:电视剧里的“家国天下”,镜头见证国力发展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治国先齐家”,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将家庭美德与家风传承融入血脉,而家庭的文明作用与社会功能更是无从替代。《大宅门》中陈宝国饰演的白家大家长“白景琦”身负一门荣辱,在家道中落之际秉持祖训坚守底线;《四世同堂》中面对日寇侵华国土沦丧时不屈不挠的“钱家”、忠孝仁义的“齐家”,他们都只是北平城中为一家一户、一衣一饭忙碌的平民,却饱含古朴厚道的家园之爱与家国情怀;《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中虽无外患环伺,却通过展现时代变迁下四合院内的家长里短广受好评,有温度的人情味儿与主人公善良正直的性情成为家庭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爱我家》等剧为代表的另一种家庭题材剧,则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尽显百姓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告别以家庭叙事为主的家庭剧,职场女性的崛起为国产剧市场注入新的活力。2007年,一部《奋斗》火遍全国,剧中倔强骄傲,成熟独立的夏琳一角成为新一代女性的代表。之后,越来越多的荧屏女性告别了“男权附属”、“家庭主妇”的传统身份定位,成为新时代中职场、家庭的主力。尤其近两年,《欢乐颂》中性格迥异却都独立自强的“欢乐五美”,《我的前半生》中潇洒帅气、干练果决的唐晶,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家庭,都更具个体独立性。同时,伴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爱情婚姻观念也随之变化,从《天伦》中的包办婚姻到《渴望》中的自由恋爱,再到《我的前半生》等剧中的不婚主义,纷纷映射出时代变迁中,我国女性对婚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此外,展现中国综合国力的战争题材剧目的大热,也印证着时代变革中,人民在精神文艺层面的多元需求。《深海利剑》中,导演赵宝刚借一批响应国家防御计划应召入伍的年轻人经历,讲述了中国潜艇兵驱赶敌国潜艇骚扰,捍卫国家主权的英勇事迹。《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凭借坚不可摧的信念感打动了几代观众,成为最深入人心的电视形象之一。而围绕中国人民共和国陆军特种部队王牌“孤狼六人组”展开一系列故事的《我是特种兵》,则真实地还原了特种部队的铁血生活,全景式展现了我国军事力量的腾飞和发展。电视剧成为向观众展示国家军事力量的窗口,给予着现代年轻人新的思考和价值认知。

同时,综合国力提升离不开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的转型飞跃。四十年来,无数有志之士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步一步沐浴着改革春风成长为时代弄潮儿。《生逢灿烂的日子》里,张嘉译饰演的郭家老二,70年代生人的郭小海在最有冲劲儿的年纪投身新生的股市,凭着年轻人的胆识和气魄将第一桶金揽入囊中。《鸡毛飞上天》张译饰演的浙商陈江河,从走街串巷的“鸡毛换糖”、“摆地摊”等传统商贸方式,到受政策扶持获准设立“小商品市场”,再到“承包工厂”以及最后走出国门建立海外仓库。《大时代》中段奕宏饰演的IT天才陈顶天在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时,从“开发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软件”到“打造全球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反映了新时代下无数创业者的奋斗追求。

题材的丰富与创新同时带动整个电视剧市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电视人的创作视野已不囿于家庭与国内,而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传播正能量,引领新方向。根据塞罕坝造林人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最美的青春》,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来自全国18个省市林业大中专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为骨干的共369人开荒造林,积极响应祖国号召的故事。不仅仅再现了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的传奇故事,也传递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现实主义剧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将在本届春交会上重磅亮相的新剧《归去来》《在纽约》《海洋之城》等剧则将主题故事对准海外,将中国青年在世界舞台的抉择与奋斗展露无遗;以及由中美联合打造的二战题材电视剧《长河落日》,通过和好莱坞团队的强强联手,不再拘泥于国家内患或两国之争的描述视角,而是为故事背景立下国际化大格局,让国产战争剧真正走出国门。在海外销售领域,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专业品质日益得到国际认同,出口范围也是逐步扩大、数量与年俱增。《琅琊榜》《芈月传》《甄嬛传》等优秀中国电视剧在版权输出环节屡传佳音。促进国际化合作,推动全世界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中国电视剧用光影纪录彰显大国自信。

中国电视剧六十载,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光辉历程,见证了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见证了国家的复兴和昌盛。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电视剧将以人民为中心,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做新时代的记录者、讴歌者、建设者,以更多的高峰之作拥抱新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