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凭什么融资37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东软熙康ceo 东软凭什么融资37亿?

东软凭什么融资37亿?

2024-06-02 2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2月11日,东软集团(600718.SH,以下简称“东软”)旗下子公司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融资37亿的消息犹如一磅炸弹,震惊医疗投资圈。

受此消息影响,东软股票在12月12日涨停。

改变活法

从东软公布的融资方可看出,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CPPIB)、通和资本等投资者斥资16亿元对东软医疗增资,并以11.33亿元价格从东软集团购买其所持有的东软医疗一定比例的股份。同时,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以及协同创新等投资者将共同对东软熙康进行1.7亿美元的增资。

对本次融资举动,东软董事长兼CEO刘积仁称,这是基于变革的需要。中国软件行业20多年的发展可谓大浪淘沙,东软能够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每隔几年就会进行变革,改变活法。

在东软整个业务版图中,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成立于1998年的东软医疗已经走到民族医疗器械产业的前列。数据显示,东软的医疗设备在全世界拥有9000多家医院客户。而东软熙康作为东软近几年重点投资的健康服务项目,融合了健康物联网、健康云平台等当下热门概念,并契合了国家所倡导的医疗走向基层的理念。刘积仁并不讳言目前东软熙康仍在烧钱,但结合了最流行概念的东软熙康仍有足够吸引投资人眼球的筹码。

“在医疗设备和健康管理业务引进投资者,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积累。我把这种创新叫做增量式创新。东软还不够聪明,还不那么幸运。我们从来没有想颠覆什么。我们只相信一点:成功一定要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过去每一个积累都给未来面向风险的时候带来机会。”刘积仁说。

至于为何将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分开融资,刘积仁表示,东软把不同业务通过不同的商业模式发展。“东软熙康更像互联网模式,要赋予它更多互联网公司的DNA。而医疗设备的产品性很强,它跟东软传统IT解决方案有很大不同。我们把东软医疗释放出来,那么今后它在发展过程中,当然要和资本市场做很好的结合。”

押宝云平台

在东软此次融资过程中,有一个公司变得非常关键,那就是联想控股的弘毅投资。据了解,做为牵线人,弘毅投资把高盛、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通和资本、协同创新等聚集在一起,完成了本次融资。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笑称,第一次把这么多钱投给一个老师。

赵令欢继续践行着他的投资理念,即投资就是投人。他认为,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这两家企业都代表了今后中国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向。“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人群,他们越来越关心自身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正好适应了中国发展趋势和巨大市场的需求。”

刘积仁认为,此次投资方组合也非常符合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的发展需要。在刘积仁看来,中国医疗最核心的问题是医疗资源缺乏,另一方面,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资源配置不公平是一个社会问题。此外,医学院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大医院的医生则花了很多时间做小事。

对于政府呼吁的医疗走向基层、疾病治疗从预防开始,刘积仁认为东软熙康可以为上述两个方向提供支撑。“我们没有选择做互联网挂号,也没有做互联网的中介,选择的是让中国好医院变得更多,让中国不被信赖的职业变得更好。我们努力把大医院的管理体系全部挪到社区,把精准医疗、个人数据变成协同医疗的判断标准。”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东软熙康董事长卢朝霞介绍,东软熙康正在打造一个健康云平台,构建O2O线上线下、云+端的协同医疗平台,可支持所有的健康产品、服务商,实现医疗数据的交换和互联互通。

据了解,东软熙康已将基层医疗机构采集的患者血压等健康档案与上级医院实现了打通。这种搭建健康云平台并实现与医院打通的方式获得了投资人的认可。通和资本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陈连勇表示:“在中国,医疗资源非常贫乏,移动互联网加入能解决这个问题。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都实实在在有一定基础,帮助解决医疗资源贫乏问题,它们更靠谱一些。”

现实问题是,东软熙康自成立之初就一直靠集团输血才能得以生存,搭建医疗平台显然需要更多资金支撑。“东软熙康需要更多资金,需要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在我们原来的模式下,很难迅速地放大,并得到快速发展。”此外,刘积仁坦言,东软医疗在医疗设备领域的知名度也亟待提高。

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此次巨额融资无疑为两者后续搭建平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刘积仁也期待着借助资本的力量推动东软医疗业务版块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谈及未来是否推动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上市,刘积仁表示并不排除IPO。“如果有其他融资手段和渠道,东软也会尝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